中植系暴雷逻辑分析笔记

ZhongZhi Bilibili,《柳行长》——业内视角聊这事

  • 信托公司+财富管理公司募集资金做两件事:

    1. 非标融资赚息差 找中植的非标融资成本超过 15%,为了避免投资人认为利息过高风险过大,中植在中间吃掉 8% 的利息,给投资人 7%,让投资人觉得风险低。
    2. 主动管理类的资金池,广撒网、多投项目 但中植实际上是”上市公司+PE”的模式。被挪用的资金一部分通过定增、贷款的形式去买上市公司的壳,另一部分用来收购资产。 然后通过产业整合、重组,把资产装到壳里,然后再做高股价,最后获利了结。如康盛股份、融钰集团的情况。
  • 暴雷过程: 过去的十多年,突飞猛进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融资息差、以及注册制没有出台前的 A 股,都让中植赚的盆满钵满。但是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陷入困境的房企越来越多,资金链断裂。关联房地产的非标融资项目都开始出现暴雷了,中植的项目也是重灾区。并且经济不景气之后,部分民企也陷入了流动性危机,贷款也还不上了。注册制出台后,上市公司的壳更不值钱了,价值大为下降。可以说中植如今的困境是另一种形式的”股债双杀”。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中植只能选择违约了。

  • 在整个过程中,突出的是”不透明”,这是金融行业的大忌。但为什么如此不透明,中植还能募集到这么多钱呢? 那就要其下的”一大四小”来表演了:中融信托(一大);恒天财富、大唐财富、新湖财富、高晟财富(四小)。 注意,此高晟和高盛一点关系也没有。

    • 信托公司以前是银监会监管的名正言顺有牌照的金融机构,既可以拿项目也可以是管理人,还可以向投资人募集资金。
    • 剩下的四小是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他们属于一般工商企业,并不属于金融机构。
    • 中植的这四家不甘心做小的,他们的员工都习惯称自己为”四大”,你细品。
    • 但是在中植内部一大和四小之间有明显的”阶级歧视”。在资产端,好的项目只有中融才能做,对应的募集也是中融理财经理优先。比如房地产很火的那几年,中融发的房地产信托都是一线城市的项目。再加上国家对房地产信托严格执行”432 原则”,所以从产品的安全性角度来说是明显超过 4 小的。
    • 四小就只能通过私募基金或者做金交所的项目。要么城市偏远,要么风控拉胯。直到后期国家开始严格监管房地产融资,这信托的路子才被堵死,从而四小才有机会分到了更大的蛋糕,工商企业流贷也是类似。
    • 四小做的项目,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和中融都没法比。哪些主动管理类的资金池产品也大多被塞给了四小去做募集。
    • 不过四小即便被施加这样的重任又不是金融机构,那如何能吸引资金呢?所以中植要给四小做好增信和排面:
      • 投资者们都喜欢研究出身,于是中植就给四小们都引进了国字号股东的下属公司:
        • 恒天财富引入经纬纺机
        • 大唐财富引入大唐国际发电
        • 另外两小也类似,四舍五入后,可以自称央企背景了
      • 投资人喜欢研究排场,于是中植给四小的办公场地都弄得很高大上
        • 一线城市 5A 级写字楼,装修好不吝啬
        • 最好是楼上中金、楼下中信的,让人感觉只有和中金、中信同一档次的才能在同一写字楼
      • 投资人喜欢研究人脉,于是四小就高薪去挖银行的墙角
        • HR 的朋友圈每天都有各个行行长、副行长”弃暗投明”,从腐朽的银行跳槽到朝气蓬勃更为客户考虑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通过行长为财富管理公司增信。
        • 招聘员工上面四小明确指出要求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打造专业形象。
          • 但其实大多数银行人接触不到太复杂的业务,真谈不上有多专业,他们相中的是银行人背后较广的人脉,尤其是在银行做理财经理的
        • 招所谓高学历海归,一是为了门面;二也是因为这些人很多也都是富二代出身,家庭条件不错、背后也有资源。
        • 最差的也得招点俊男靓女(性资源)。方便揽储、也方便自己占便宜。
      • 投资人喜欢研究大(趋)势,于是四小员工们的朋友圈就老精彩了
        • 今天发某上市公司也认购了他们的产品。明天就发某某领导视察了自己的一些产业。后天再发点中植的新能源产业投资。主打一个与政策同行。
      • 投资人喜欢被重视,于是财富公司的客户经理们对客户可谓是无比殷勤。
        • 这周打高尔夫,下周 4S 店试驾。平时嘘寒问暖,逢年过节更得大送特送。年底还得在三亚来个投资人大会。
    • 这一套流程打下来,可以说是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而本职工作除外…
    • 四小的代销利润其实就那么一点,哪能支付得起上面如此的开销?即便四小开始自己拿牌照做管理人,他的出身注定拿不到比肩金融机构的资产。说难听点就是只能挑点人家不要的、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即便抢到了同样的项目,遇到风险肯定是优先被违约的。有段中融内部会议的录音,其中领导就有一句:”那边我们是坚持不给他兑(付)的”。那只能说:本是同根生,我先跑,你别急。
    • 所以这四小的玩法,在业内从业人员看起来就很不正常。但是每年从银行和券商跳到四小的人特别多,上至行长、下至普通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他们是不知道里面的逻辑吗?那显然不是。这背后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利”字。银行和券商是金融机构,受到监管贼严、业绩压力贼大、收入提成巨少、上班如同坐牢。而这三方财富公司就宽松自由好多,卖个产品动辄 1%起步(佣金),每月任务完成后你不上班都行,你天天在国外都没人管。
    • 在银行和券商积累好的客户资源带到财富公司去变现赚取高佣金岂不美哉?
      • 在我还在银行和券商那些年,每年都有同事跳槽到第三方公司,我也每年都会被挖角。当然了,该说不说,在之前他们很多人干的都不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 17 年时候有朋友跟我小聚了一下,说”这的日子可比银行舒服多了”。每个月完成任务直接老婆孩子出国旅游,名下资产好几个亿,税后收入轻松百万。关键是这些资产年底就到期了,明年还能接着投,干到老吃到老。
      • 然后我也不服气,我就问”什么样的企业能拿 15%甚至更高的资金成本来融资?风险肯定大,到期还不上你不就断粮了吗?”他们就哈哈一笑说”那你们银行放房贷的时候,你操过这心吗?” “上面那么大的背景和股东,什么百亿资产啥的,有啥事天塌了个高的顶着,跟我们都没啥关系。大不了到时候我们就直接跑了,反正都挣这么多钱了是吧?”
      • 这话说到这其实我都已经清楚了,很多人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再说也没必要说了,伤了和气了。
      • 再之后记得是 2020 年,有个做到城市总的朋友突然频繁的联系我,说是有客户项目可以贴息转让,最多可以贴息 5 个点。我就挺纳闷的:什么样的资产客户着急退出呢?于是就约着吃了个饭,然后就说真话了。原来就是他们公司的资金池项目,公司通过加佣金和加考核的方式逼他们去吸收新客户,给老客户兑付。简单来说就是老客户这边要出问题了,然后赶紧去找新人做冤大头来接盘。但是费用给的比较高,这费用哪出呢?老客户 8 折(收益)转让,公司再给贴 3%。当然了,如果他够能耐找到新客户补贴息也没事,这 5%就自己纯赚。吃完饭我就跟他说:哥们你赶紧跑吧,再不跑你就得进去了。(不过当时还真没出事儿,估计他认为我是个油盐不进的 SB)。
      • 所以我看到网上到处转发那位梁某某理财经理发的”致投资人致歉信”不知道大家看没看,我看完是觉得特别搞笑。财富管理这行业暴雷的原因很多,但是真正雪崩的时候,从上层领导到底层员工,但凡干过一段时间的,可以说没有一个是无辜的。我不相信写这文章的一个自称金融从业 15 年的人会看不出其中的问题。
  • 那么这个事件对于投资人来说,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有钱人被坑的最惨的一次

    • 很多客户在里边至少 300 万以上的投资。再次印证了这信托、私募”不坑穷人”的真理
    • 可能屏幕前的各位都是吃瓜群众,暂时还不是他们的收割目标,万一以后呢,对吧?
    • 有人问我这事能有啥影响?
      • 有人觉得国内钱不安全,想着出境。国内卖保险的都特别高兴。(保险没有离境税)

名词解释

  • 非标融资与标准融资对应,比如上市公司主体发行的债券是标准融资,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如某开发商用土地或楼盘销售回款作为抵押发行的就是非标准化资产,价值难以评估,转让也比较麻烦。

    • 信用好的主体一般发行标准化融资,并且会挑选利息低、服务好的银行。而中植发行的非标融资每年年化是 15%。
  • 三方是指独立于管理人和融资人之外的第三方。往好了说是独立公正的服务平台,但实际上就是一个代销平台,哪家管理人佣金给的高、关系好就卖哪家。

    • 但是这其中的代售利润空间很有限,于是很多第三方就开始自己拿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自己也开始做管理人的活,自产自销,利润更高。
  • 432 原则 信托公司为开发商放贷,需要满足的条件:

    • “4”是指该项目在信托项目发行时需要保证至少四证齐全。四证件是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 “3”是指项目中开发商至少要有 30%的自有资金
    • “2”是指开发商或者其控股股东需要具备二级开发资质。二级资质及二级资质以下的开发商可以承担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以下的开发建设项目。